李强同志: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访问量:8次 |发布日期:2013-06-07
 
   

认真履行审计职责 服务科学发展大局

——李强同志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2月18日)

    审计监督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工作重要,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在审计署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依法审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免疫系统”功能和公共财政“卫士”作用。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维护经济安全、保障改善民生、推进依法行政、推动反腐倡廉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明确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突出重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省政府的开局之年。全省审计系统的同志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践行科学审计理念,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既要主动拓展审计范围,着力推进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全覆盖”、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又要突出工作重点,科学确定审计目标任务和审计对象,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具体抓以下几项工作:

    (一)围绕服务科学发展,更加注重重大政策和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这几年来,省委、省政府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现在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真正发挥政策的效应。在这方面,审计的作用空间很大,是抓落实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审计工作要把促进政策的落实作为审计监督的重中之重。重点是要加强财政、金融、科技、土地、税收、节能降耗、生态环保等方面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政策措施不完善、不配套、不衔接和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认真督促整改,提出改进完善政策的建议,促进各项政策能真正落实并充分发挥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实现审计价值。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使用公共财政资源,项目地位作用重要,也往往容易出现问题,是审计的重点对象。要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确保项目符合科学发展要求,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建设工程质量优良,按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二)围绕改善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民生领域专项审计。这些年,各级政府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施了一大批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政策落实得怎样,项目实施得如何,资金使用到哪里去,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一旦发生问题,就会产生严重后果,负面影响极大。因此,迫切需要审计发挥监督作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各项民生政策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各项资金充分发挥作用,确保老百姓利益不受侵害。对于政策不落实,挤占挪用、损失浪费资金等存在的问题,要敢于揭露,切实督促整改,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让老百姓放心。

    (三)围绕维护经济安全,更加注重重点风险隐患审计。当前,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风险因素增多,一些领域存在的隐患不少。审计机关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审计对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免疫”职能作用,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及时揭示、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风险隐患,重点是财政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以及国有资产监管、粮食安全、资源环境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加强专项审计调研,及时提出防范风险和应对处置的建议。

    (四)围绕推进依法行政,更加注重经济责任审计。应用审计手段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途径。要站在完善政府治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高度来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权力依法规范运行,纠正和克服有法不依、执法犯法、以权代法等现象。要继续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断深化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提高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依法行政、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问责机制。

    (五)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公共财政等政府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政府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产出不匹配,重分配轻使用、重投入轻效益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审计作为政府监督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推进绩效审计,把绩效审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关注预算执行结果,看财政资金花得值不值,有没有效果,效果怎么样。重点是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要对专项资金的必要性、资金规模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审计监督,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方面促进更好地使用财政资金,厉行节约,改善管理,提高绩效,另一方面把绩效审计结果作为政府调整财政资金安排,优化配置的依据,切实改变专项资金固化不变、用好用不好一个样的状况,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二、加强审计能力建设,加快转变审计方式,着力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审计能力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基本条件,更是决定审计质量水平的关键。目前,对审计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一些地方和领域审计覆盖面不广,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审计深度不足,审计成果质量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审计资源不足、审计方式落后,审计能力与审计要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加强审计能力建设已是审计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强化审计资源整合。审计中因重复审计而浪费审计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必须对审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审计资源运用效果的最大化,在现有的审计资源下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具体说,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内容,用科学的办法统一安排审计项目。积极推行审计项目招投标制,配套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强化审计项目绩效管理。打破部门限制,统一调配审计力量,采取上下左右联动、交叉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审计力量。同时,要积极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审计力量支持,扩大可利用审计资源。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力量雄厚、业务操作规范、社会信誉良好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增强审计结果在社会公众中的可信度,推动社会审计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加快转变审计方式。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内涵的丰富性和审计领域的广泛性迫切要求转变审计方式,加快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推进由事后查处与事前并重,逐步向事前预防为主转变;由微观操作与宏观管理并重,逐渐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要实现这些转变,很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加快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计算机审计“全覆盖”。随着经济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数据量急剧增长,传统手工审计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难以胜任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要求。审计机关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计算机审计,改进审计方式手段,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缓解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下一步,要针对审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举措,破解瓶颈制约,全面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机关强化监督、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重点是“五个加快”:一是加快推进“金审工程”建设,完善电子审计信息系统平台,加大应用力度,为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能力支撑;二是加快推进联网审计,在预算执行、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行业探索推进联网跟踪审计,逐步构建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在线审计系统;三是加快推进审计数据资源的积累和开发利用,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关联分析、预警分析和预测分析,提高宏观分析能力和审计建议水平;四是加快推进审计管理转型,积极探索创新审计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数字化,构建数字化审计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审计管理效能;五是加快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审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三)切实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源头性的自我监管机制,是国家审计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延伸,是国家审计的必要补充,作用不可替代。这些年,我省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完善审计方法、拓宽审计领域,在促进各单位加强管理、改善营运、提高绩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省近三年审计反映的问题来看,内部审计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就比较少;相反,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会相对较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内部审计建设,推动内部审计发展,构建起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保障作用。特别是资金量大、下属单位多的部门,要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确保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关心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各级审计机关要向基层延伸,从源头推进,切实担负起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任,帮助内部审计单位明确职责,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规范提高。要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作风过得硬的内部审计队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审计行为,全方位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三、更加重视审计成果利用,提高审计监督成效,充分发挥审计对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改革创新的作用

    审计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是审计成果能否很好地得到开发利用。如果审计成果只用于和停留于向领导报送审计报告,所发现的问题不了了之,这不仅是对审计人员辛勤劳动的不尊重、浪费审计资源,更重要的是会弱化审计的法律效力、约束力,影响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这也是当前一些问题屡审屡犯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需要的不仅仅是审计成果本身,而是通过对审计成果开发利用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的依据。

    (一)要加大整改力度,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整改到位。一是要通过督查狠抓整改。跟踪督查是推进审计整改落实的重要手段。审计工作开展到哪里,整改督查就要延伸到哪里。各级政府要支持审计机关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督查机构,明确职能定位,开展跟踪督查,推动审计整改到位。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推行联合督查整改制度,特别是对落实难度大、需多方参与的整改事项,政府要专题研究部署,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责任,推动整改落实到位。二是要通过审计成果公开促进整改。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是促进审计整改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推行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和公告制度,通过社会舆论促进整改。三是要通过追责问责确保整改。整改要落实,责任制是关键。要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问责机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落实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的重担,确保审计整改贯穿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对无故拖延、推诿甚至拒不整改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进行严肃处理,切实解决避重就轻、“选择性整改”等问题,保证审计执法的权威性。要及时组织审计整改回头看,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跟踪检查,克服困难和阻力,确保整改到底,整改到位。

    (二)要加大查处力度,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审计的法定性和独立性决定了审计是反腐倡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些年,审计机关始终站在反腐败斗争的前沿,揭露了一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发现了一批重大案件线索。利用好审计成果,很重要的就是对这些问题和线索一定要抓住不放,深挖细查,不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对于发现的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等人员和案件,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部门,共同形成合力,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独特作用。

    (三)要善于见微知著,更好地推动改革创新。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治标更要治本。要从大量的审计结果和审计过程中,善于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部、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深层次分析原因,总结反映共性问题,找出症结所在,进一步研究制度、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为政府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改革创新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加强审计工作领导和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和改善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全力支持和关心审计工作,为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审计法,按照规定亲自分管审计工作,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切实担负起直接领导审计工作的责任,严格落实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规定,支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审计,做到不干预、不护短。要更多地请审计机关参与政府重大经济事项研究决策,更好地发挥审计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积极配合审计监督,决不能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推、拖、瞒。各级审计机关要在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独立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审计的沟通衔接,健全完善与审计机关间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等机制,形成联合监督的合力。

    要切实加强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首先,政治要坚定。要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政治坚定性、敏锐性。要始终坚持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坚决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坚持秉公办事、客观公正、不徇私情,敢于碰硬、敢于负责、不怕得罪人,使审计结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其次,业务要精湛。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对大政方针的学习,增加对大局工作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贴近中心,准确把握重点。要加强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化审计能力,提升实际业务本领,使自己视野更宽、水平更高、能力更强,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破解难题,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第三,纪律要严明。“正人先正己”。只有自身清正廉洁,才有资格去监督别人,才能确保审计的权威和公信力。要坚持廉洁审计,狠抓审计队伍的廉政建设,带头执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及各地的实施细则,带头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切实加强审计机关自身的财务和预算管理,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审计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精神,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使我省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为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浙ICP备05013608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审计监察室网

学院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学林街280号 邮政编码: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