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为民众 廉洁聚人心――记浙江绍兴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
 
访问量:18次 |发布日期:2015-10-28
 
   

真情为民众 廉洁聚人心——记浙江绍兴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

    这是农村吗?公园、广场、图书室、自来水等城市元素样样不少。这是城市吗?眼前分明是大片的玉米、高粱、水稻……满眼苍翠,欣欣向荣。或许,这是都市中的乡村?

   这就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一个城里人爱、村里人更爱的地方。这个村并不大,650户人家计1825人,人均年收入达2.31万元,大大小小的荣誉获198项。村民说,祝温村如今的幸福,多亏了他们的“领头雁”杭兰英。

    “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杭兰英的办法说起来其实很容易,就是一心为民。杭兰英的办法做起来其实很难:还是一心为民。

    杭兰英办公室的抽屉里,放得最多的是记录村民困难情况的“民情记事本”,上面记录的都是村民碰到的急事、难事、要紧事,记录的是大家捐助的款项和数额。随便翻开一个本子,这样记载:“祝马村(祝温村的一个自然村——笔者注)困难户状况:祝尧根,男,48岁,2003年3月7日病逝,留下妻,女儿22岁,儿子18岁。”……在杭兰英看来,联系服务村民是村干部的首要职责,而要联系服务村民,必须掌握民情、熟悉民情。其实,就生活在村民之中,杭兰英对村里每家每户的家长里短,村民的婚丧嫁娶、就医上学等情况,都一清二楚,但她仍然要记在本子上。她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以后干不动了,接着干的人也好有个数。”

    2000年除夕,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忽有村民来报,村民沈明仙的丈夫、儿子因肺炎、肝病突然去世。正在家吃团圆饭的杭兰英闻讯后赶紧放下饭碗,准备跑去帮衬。大年夜去帮人办丧事,在农村很忌讳。杭兰英却说:“一个家里两个顶梁柱没了,现在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说罢,她直奔沈明仙家而去,一忙就是4天,直到正月初四张罗完丧事。

    为了解决沈明仙家的困难,杭兰英带头为其捐款3000元。在她的感召下,村里从7岁幼儿,到80多岁高龄老人,许多村民纷纷加入捐款行列,仅两天时间,就捐了近2万元。或许,做过赤脚医生的杭兰英有着悬壶济世的情怀,这种情怀与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一致。杭兰英将这种朴素的情怀升华为一名共产党人的追求、责任和担当。

    许多村民都得到过杭兰英的帮助。1993年,村民桑夏芝病逝时,女儿尚小,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杭兰英为桑夏芝的家人捐了200元。在杭兰英的带动下,其他村干部每人捐了50元。要知道,那个时候村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才20多元;村民王夏夫在做建筑小工时从三楼摔下来,一直卧病在床,杭兰英和村干部每年过年都去看望他,还为他争取到了镇里的慰问金;村民沈庚培家里一直比较贫困,一家五口挤在半间旧房里,对此,杭兰英自己先出钱,帮助沈庚培家办理了建房手续,主动垫付了土地审批资金,让沈家建起了新房,解决了住房困难;村民王振华的老伴眼睛不方便,杭兰英和村干部帮助老人办了残疾证,后来看到老两口住的房子墙面比较脏,家中也没有抽水马桶,村里便给他们粉刷了墙壁,并安排施工队设计抽水马桶安装方案……据不完全统计,杭兰英帮助过的困难户有270余户,个人出资扶贫帮困14.45万元。

    “村里的事永远放第一”。奉献是一种美德,默默无闻的奉献更是难得。对杭兰英来说,奉献是一种常态,是一份自觉。她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杭兰英始终把“村里的事永远放第一”。为破解改善环境与集体经济薄弱这一问题,她带头捐款,2000年出资2.5万元修建了祝马村第一条硬化道路;2005年带头捐款2.5万元开展河道整治。看到杭兰英捐了这么多钱,村班子成员积极响应,当场为河道整治捐款万余元。这些捐款不但整治了450米长的河道,还为村里节余了3.7万元集体资金……杭兰英对村庄建设的热诚和付出感动了许多村民,在她的带动下,杭飞龙、祝小华等村里的建筑能人、企业家都积极为家乡的建设捐钱出力。

    自担任党支部书记28年来,杭兰英把自己全部26.38万元工资投在了村庄建设上,加上她个人的其他捐款,累计已达46万元。同时,她还吸引了近40位家乡能人为村庄发展出力,捐款总额达300余万元。再加上村民的自筹资金近400万元,共有550人次参与捐款。村庄建设和环境面貌,在这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爱家乡的氛围中,一点一滴完成了很多原先无法想象的建设任务。目前,祝温村已累计硬化道路4.28万平方米、河道砌石3200米、种植绿化带3.67万米、建设公共休闲绿地7800平方米。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后,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不愿再出去打工了。

    凡是与杭兰英共事过的人,都会对她的敬业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杭兰英做人做事不打折扣,工作中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早上6点到村、晚上6点下班、节假日无休的作息时间,她坚持了20多年。外地或上级组织有人来村,很少在办公室见到杭兰英,她总是在工程现场或是农户家里忙碌。

    这些年村庄发展了,项目建设多了,建设管理任务也重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来水管网建设,兴建村文化礼堂、幼儿园、卫生院等等,项目涉及到各个领域。为了让每一分钱产生效益,无论什么项目,杭兰英总是到现场督阵,把好规划、建设、验收的每道关口。对村里的“花钱开销”,杭兰英也非常节俭。在建造村百米“人和文化长廊”时,为了节约开支,她让丈夫借来一辆卡车,叫上村干部一起到虞南山区花了一天时间捡鹅卵石,铺在长廊的地上、花园的边上。村民们说:“鹅卵石铺路,不花集体一分钱,看着美观,走着舒坦,杭书记这事办得真好。”

    许多时候,杭兰英是带病坚持工作。有一年,她被三轮车撞伤,造成右手臂和盆骨粉碎性骨折,动了手术植上钢板,实在不能动弹了,就在家里用电话叫其他村干部到现场督查。稍能下床活动了,就叫家人搀扶到工地,逐一检查各项工作。今年一月,杭兰英患了急性肺炎,高烧39℃,还整天呆在村里为河道砌石忙碌,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在医生强烈要求下,她才在医院里住了8天。正是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才换来了今天祝温村美丽新农村的面貌。

    “公生明,廉生威。”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若想有所成就,公正廉洁乃立身之本。因为,公正廉洁聚人心。

     28年来,杭兰英主持过村里大大小小工程项目不下50个,总投资超过1780万元,但她和村干部及家属亲戚从未承包、承建和插手过。

    早在1986年,杭兰英当上祝马村党支部书记时,就立下规矩:所有项目资金直接打进公账,项目建设时再按程序做账领取,所有村干部及亲戚家属都不得插手本村的工程建设。祝温村的建设项目不少,但村里的规矩一直坚持得很好。杭兰英说:“这样做是为了集体利益,也是为了保护干部。”杭兰英的儿子、连襟、亲家等都是做工程建设的,开始有人难免会有些想法,但杭兰英坚守住了关口。再往后,大家便都“习惯”了。

    1994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侄子来找杭兰英,想承包村里的一块土地搞种植。杭兰英想,规矩是村里定下的,绝对不能破。她把想法跟村委会主任作了交流,村委会主任态度也很明确,不同意自己的侄子承包土地。得到村委会主任的支持,杭兰英马上找来他的侄子,坦诚地说:“从个人情感上来讲,我同主任共事十几年,关系不一般,但从村里的规定来说,不可以掺杂半点私人感情,如果破了规矩,往后我们就没法开展工作了。”杭兰英一番诚挚的话,让村委会主任的侄子心悦诚服,从此打消了承包祝温村土地的念头。

    2011年冬天,天气很冷,村民祝培根赶到村部办事,发现包括杭兰英在内的四个办公室,都没有空调。办完事后,他回家拿了1万元钱,硬要塞给杭兰英:“杭书记,这钱给你和主任办公室装个空调吧。”见推辞不了,杭兰英只得收下,但是转身就将钱交给了村财务,作为村里的公益金。这次,空调没装成。

    2012年春节前,村里召开新春茶话会。村民们聚到了村会议室。这时,细心的村民王立军发现会议室没有空调。茶话会结束后,王立军主动找到了杭兰英,捐了3万元钱,特别嘱咐这笔钱要给村办公室装空调用。可是,杭兰英和村干部经过讨论,决定用这笔钱给会议室和大礼堂各装一台空调,办公室依旧不装空调。

    早在2006年年初,崧厦镇召开上年度全镇工作表彰大会,奖励杭兰英5000元。杭兰英二话不说就把这笔钱交了公。2012年,因为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出色,上级奖励给祝温村7万元。有人提出,从这7万元中拿出2万元,用于奖励村干部,因为村干部起早贪黑干得最辛苦。可是杭兰英拒绝了这个提议,而是把所有的奖励都放入村集体经济中。对此,大家早有心理准备,都知道,杭兰英从不把上级的奖励看成是自己的财富,无论多少,都把它用在公益事业上。

    “心要明处事公。”这是杭兰英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农村宅基地审批最触及村民利益,杭兰英要求村里每次建房审批,都要通过民主决策,一视同仁。2013年,村妇女主任家急着翻建房屋,同期审批的还有村民陈某,一番手续下来,陈某感慨地说:“还以为村干部建房容易,没想到也和我们一样严格。”村民看到杭兰英和村干部一心为民、一心为公,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谁还会为了芝麻粒般大的利益斤斤计较呢?

    民心就是这么聚拢来的!(作者:沈俊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浙ICP备05013608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审计监察室网

学院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学林街280号 邮政编码: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