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审计处整理了近3年来审计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有助于校属各部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了解工作中的风险领域和常见问题,通过自查自纠,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纠正,早整改,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规范内部管理和权力运行。
一、内控机制
(一)未及时更新制度。
个别制度未及时根据上级部门新出文件进行更新修订,也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部分规定不适用。例如:
1.上级部门出了新的制度和规定,职能部门没有及时修订原有的管理办法,导致业务办理的过程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2.职能部门修订新的管理办法照抄上级文件,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或没有细化到具体实施环节,导致操作上存在困难或争议。
(二)制度执行不严。
制度规定没有宣传到位、落实到位,也没有专人进行督促执行,制度执行不到位没有追责问责的措施。
二、决策管理
部分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没有相关决策记录,会议记录不全。
三、预算执行管理
预算执行率不达标。校属各部门普遍存在部分经费执行率偏低,有些甚至执行率为0。
四、资产管理
(一)未定期盘点实物资产并记录盘点情况。
除了资产后勤处进行的每年一次固定的资产清查以外,校属各部门普遍缺少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内部资产抽盘或清查,或者进行了该项工作没有做相应的记录。
(二)固定资产的实时信息没有及时更新。
部分资产的使用人、使用部门、存放地点、报废状态发生变更但没有及时更新资产管理系统,导致账实不符。例如:
1.实物资产的使用人、使用部门、存放地点等信息发生变更,但是资产管理系统没有变更。
2. 资产的调拨、报废等流程长期滞留在某一审批环节,无人催办。
五、合同管理
(一)合同条款不合理。
与校外单位签订合同套用模板,没有仔细检查合同内容,部分条款不合理,与实际情况存在矛盾。
(二)未严格落实合同条款。
合同签订后没有对合同履行情况跟踪管理,未按合同规定进度推进工作;对方单位违约,未追究相应的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赔偿。
六、费用报销
(一)接待费报销不规范。
个别接待费报销的单据不齐或者审批程序不合理。例如:
1.缺少来访公函或邀请函;
2.接待工作清单的来访人员信息、来访天数等内容填写不全;
3.审批时间晚于公务接待发生的时间,审批在后。
(二)报销流程不规范。
部分工作开展未经审批,业务发生后才补审批流程。例如:
1. 业务合同签订时间早于合同会签审批时间;
2. 维修费先修后审批,维修发票时间早于审批时间。
(三)差旅费报销不规范。
差旅费报销存在审批流程和报销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例如:
1.出差审批单的审批日期晚于出差时间;
2.出差审批单上的出差时间、地点、出行方式等填写不全;
3.公务出差发生的差旅费未按办法规定在1个月内及时报销。
七、整改落实
整改不到位,有些问题屡审屡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够深入到位,发现一个改一个,没有从意识和根源上找问题找原因,做不到举一反三、深入透彻地整改。